發布時間:2021-10-10
10月4日,全球矚目的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揭曉。來自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大衛·朱利葉斯(David Julius)和阿德姆·帕塔博蒂安(Ardem Patapoutian)同時獲得該殊榮,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溫度和觸覺感受器,在各自獨立的研究中發現了人體感知溫度、壓力及疼痛的分子機制,為與觸覺相關的生理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
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:Ardem Patapoutian(左)、David Julius(右)
評獎委員會在公報中表示:
感官和周圍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,而兩名獲獎者找到了人們在理解這種相互作用時關鍵的缺失環節。朱利葉斯利用辣椒素(一種來自辣椒的刺激性化合物,可引起灼熱感)發現了皮膚神經末梢中對熱有反應的“感受器”。帕塔普蒂安則使用對壓力敏感的細胞發現了一類新型“感受器”,可以對皮膚和內臟器官受到的機械刺激做出反應。
兩位科學家的突破性發現引發了很多相關研究,不僅讓我們知道人體如何感知冷熱,感知觸覺,從而理解身邊的世界,使人們對神經系統感知熱、冷和機械刺激的機制方面的理解得到了快速提升,后續的研究也為開發多種治療疾病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。

眾所周知,諾貝爾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鍵阿爾弗雷德·諾貝爾的遺囑,于1901年首次創立,授予在物理學、化學、生理學或醫學、文學及和平領域(1969年新增)內“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”。其中,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,由全球知名的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(Nobel Assembly)負責評審并頒發。這足以彰顯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醫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與權威性,擁有極高的國際聲譽。
作為一所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世界頂尖醫科大學,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使命是通過研究和教育,對人類健康狀況改善做出貢獻。人類醫學領域諸多革命性的突破,包括血沉(ESR)的發現、伽瑪刀的發明、線粒體疾病的開創性研究、以及前列腺素的首次發現等等,均誕生于這所大學。
其中,目前在中國廣泛應用的胸苷激酶1(TK1)腫瘤早期風險檢測技術,便與卡羅林斯卡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。
1985年,該學院數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首次成立TK1研究團隊,持續展開了對TK1這一獨特的細胞增殖標志物的研究。2002年,該技術經華瑞同康引進國內,并成功實現技術轉換,開啟了TK1產品轉化和醫學應用的全新時代,健康普惠人類。
